Monday, January 28, 2013

La Mar:神級精緻秘魯菜

秘魯遊給我們留下相當美好的印象,歸家後能再細味的除了浪漫派的回憶,其實還有實際派的秘魯菜。三藩市半年一度的Dine About Town餐廳特惠周近日回歸,這次參與餐廳名單上就出現了秘魯菜館La Mar Cebicheria Peruana

La Mar座落Ferry Building旁的黄金地段,靠窗位有海景。

La Mar來頭不容小觀,店舖分布北中南美洲六國,翻查之下其大老闆正是上文提及的秘魯廚神Gaston Acurio,秉承藍帶廚神的一貫作風,餐廳也走精緻路線。

餐前小吃番薯片美得像花奔擺設,同場加映Chicha Morada。

店家為配合Dine About Town推出兩款優惠午餐,以平常一道菜的價錢就可淺嘗好幾款菜式,當中一號餐頭盤就包括Cebiche Mixto和Causa Pulpo Olivo。

Cebiche這道秘魯海鮮料理的精髓是醃生魚片,La Mar的版本還加上熟蝦和墨魚,配上俗稱虎奶(Leche de Tigre)、即用青檸和黄辣椒調製成的醬汁,呷一口感覺沒我們在秘魯吃過的酸。

Cebiche少酸易入口,未知是否為迎合本地人而調整口味。

秘魯是薯仔發源地,煮法變化多端,Causa Pulpo Olivo就是以八爪魚韃靼和橄欖作配料的薯泥,伴以地道大紅辣椒汁(Rocoto Huancaina Sauce),清新開胃。

紅辣椒汁沒想像辣,與八爪魚薯泥很搭。

主菜海鮮燴飯上桌,米飯煮的軟稔,口感極像西班牙海鮮飯。

雖說像西班牙海鮮飯,但用上秘魯芝士辣汁Huancaina Sauce。

說來罪過,碰巧周末店裡供應早午餐,又碰巧Dine About Town的二號餐是素菜餐,結果就順勢來了一份Tacu Tacu a lo Pobre,不能缺的主角當然有外脆內軟的Tacu Tacu煎豆飯,配上炸鯖魚,煎蛋和炸香蕉小甜點,算頗具份量。

a lo pobre直譯是「窮人的」,但看賣相實在教人汗顏。

蛋黄果(Lucuma)是原產於秘魯的水果,在當地常被製成雪糕,但落入La Mar的蛋黄果卻別樹一格,沾上歐洲風變身fusion幼滑奶凍(Panna Cotta de Lucuma)。

蛋黄果奶凍賣相超優,套餐附的番石榴雪芭甜甜的也不賴。

所謂有圖有真相,總覺得廚神負笈法國後做的秘魯菜也帶法國菜的影子,潛台詞是,到La Mar不保證你吃得飽,但絕對會是趟視覺與味覺的華麗體驗。

Wednesday, January 23, 2013

Chicha:廚神主理秘魯地方菜

要說秘魯菜,不得不提當地明星級大廚Gaston Acurio。他的餐廳開遍中南美後已登陸歐洲、北美,可說是把秘魯美食國際化的先驅。他曾為前總統設計菜式,有自家的美食節目和食譜書,甚至還準備開超級市場出售自家品牌產品。說實在,我一直試圖找一個中港台名廚作比喻,為他冠一個「秘魯_哥」或「秘魯阿_師」的稱號,但到現在還是沒想到能對上的。

Gaston Acurio曾負笈法國藍帶廚藝學院,旗下餐廳都走精緻路線。

Gaston Acurio旗下云云數十間餐廳中,在庫斯科(Cusco)的Chicha主打地方菜,大概屬安第斯高原料理。餓極,入座後看到侍應先生端上麵包,實在感到異常歡欣。蘸料除牛油外,還有一款鮮黄色醬料,少辣帶鹹,據介紹是種蔬菜醬汁,回家後做了一點功課,估計是用當地黄辣椒做的Aji Amarillo醬。

麵包看外表像香港常吃到的提子麥包,但不甜且沒提子乾。

高地飲食宜少肉多菜,還要多碳水化合物,於是我們先來一客藜麥(Quinoa)沙拉。藜麥是南美安第斯高地特產,曾是印加人的主糧,直至遭西班牙人下禁種令,到近年才因其降膽固醇奇效而再廣受推崇。當地人說藜麥烹調變化多,可煮成甜粥,也可簡單加水煮成像米飯的主食。我們這客沙拉裡的藜麥就混合了香草、番茄、蠶豆等蔬果,感覺很清爽。

清淡健康營養豐的藜麥沙拉根本為山地飲食而設。

前菜清淡,主菜最終還是情歸具份量的Lomo Saltado。秘魯菜一大特色是融合外來移民的料理文化,Lomo Saltado就是代表菜式之一,這款在秘魯常見的菜式說到底就是炒牛肉配炸薯和米飯,先用醬油醃牛肉的做法據說源自中國移民。不過Chicha版可說是昇華版,米飯底改成Tacu Tacu底,Tacu Tacu質感極像炸薯餅,但餡料混合米飯和豆蓉而非薯蓉,據稱靈感源自非裔移民烹調剩菜的方法。

Lomo Saltado在秘魯從小店到大酒店都吃得到,旅遊必試。

秘魯蔬果產量豐,所謂靠山吃山,當地的番荔枝和熱情果汁絕不能錯過。秘魯著名飲品當然還有用紫粟米熬成的Chicha Morada,在這裡就變成糕狀甜點,但個人覺得同場贈送的焦糖牛奶甜餅更對味。

番荔枝汁和熱情果汁超鮮甜,焦糖牛奶甜餅最對味。

親身經驗告訴我們,人在高山消化變慢,食量真的會變小,完全沒想到兩道菜就足夠填飽我們,但廚神這餐廳已為我們開了吃秘魯菜的胃,擴闊了南美菜系的眼界,秘魯菜館,我們一定會回來。

Friday, January 18, 2013

庫斯科:高原上的歴史名城

總覺得,庫斯科(Cusco)是個帶點悲情的城市。曾經,她是印加帝國首府,遭西班牙人攻佔後卻面目全非,拆剩的神廟和皇宮通通變成教堂和神職人員住處的基石;就算到今天,她和馬丘比丘均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但相對馬丘比丘被視作秘魯國寶,庫斯科往往卻被視為往馬丘比丘的一個歇腳地,一個方便投宿吃飯的中途站。

遠眺庫斯科市中心,在秘魯其他城市少見的一整片瓦片紅屋頂。


縱然事後感覺可惜,但的確,我們花在庫斯科的時間只有短短大半天。當天乘早機到埗,但到酒店放好行李,去一趟銀行和旅行社把未來幾天(例如往馬丘比丘的…)事情安排好,吃過午飯,一天裡還剩多少時間可想而知。翻一翻手上的《寂寞星球》,三小時城市遊走路線看來是速逛這城市不二之參考資料。

背包客行程有彈性,小改動了《寂寞星球》的建議路線。
地圖來源:dayandnightmaps.com,方便好用,到埗記得拿一份。

我們在Plaza Regocijo吃午餐,索性就從這裡出發。現在開始,就跟著地圖和照片和我去旅行吧!

從餐廳往下看就是我們的起點Plaza Regocijo。
地標E:Plaza San Francisco是外來民工周日聚腳地。
地標G:Mercedo San Pedro是個大賣場,乾濕貨到熟食都不缺。
地標P:Qoricancha的地基是昔日印加帝國中最宏偉的太陽神廟。
地標P:西班牙人拆毀神廟後建成Convent of Santo Domingo。
地標K:Compania Church昔日是皇宮,座落武器廣場旁邊。
地標M:庫斯科大教堂(Catedral del Cusco)昔日也是皇宮。
沿Hatunrumiyoc上山有許多型格小舖,斜坡走到累時的停靠點。
Tandapata街道兩旁仍可見水在古印加輸水道裡流。
Sacsaywaman:西班牙人從這古軍事要塞取走許多石塊建教堂。
地標A:San Cristobal Church可鳥瞰庫斯科全市,是圖一取景地。

說時遲那時快,走到地標A的尾站已傍晚5時許。畢竟庫斯科是個屹立在近海拔3400米的城市,感恩沒遇上頭痛狂吐等高山症狀,但要再往上爬數百米到Sacsaywaman,難免走兩步就喘,結論是《寂寞星球》的建議路線或許不太適合剛抵步的旅客,即使要走也得多預時間。現在回想也覺得自己貪心,景點經得多,卻走馬看花。如果可以重來一遍,一定要更仔細看看,因為,庫斯科,絕對不只是個旅途上的歇腳站。

Thursday, January 17, 2013

庫斯科愛心旅館:Ninos Hotel

要當世界公民,就得做個負責任的旅人,出外玩時固然以不破壞當地環境和在地人生計為前題,有能力的話,更可藉旅程順勢幫助有需要的人,庫斯科(Cusco)的Ninos Hotel就給你、也給當地小孩一個機會。Ninos Hotel與其說是家旅館,不如說是家慈善機構,其收益都用作幫助當地貧困小孩,為他們供應早午兩餐,以至牙膏牙刷等衞生用品,並籌組功課輔導和課餘活動。

Ninos Hotel客房看過去另一端就是小孩活動區,很熱鬧。

我們在庫斯科入住的是Ninos旗下的Fierro分館。Ninos Fierro又再細分一館和二館。第一天因為套房客滿,我們住進了共用浴廁的二館,雖然當天只有我們兩人入住二館,但人氣依然很盛,因為相連在另一端的建築就是Ninos基金屬下其中一家活動中心,白天小孩會在裡頭用餐,轉眼桌椅收好後又會看到他們在唱歌跳舞,很嗨。

房間屋頂小玻璃透進自然光,乾淨明亮,外面還有小廚房。
Ninos Fierro距離中心武器廣場步程約10分鐘,算靜中帶旺。

從馬丘比丘回來後我們獲安排住在一館的套房,但這回二人房客滿,一下子就住進四人房,屋頂同樣有小窗戶,適逢聖誕夜,躺在床上還看到煙火。

房間精緻舒適,洗衣袋繡有房間名字,也是受助小孩的名字。

要注意的是異於大部分秘魯旅館,Ninos房價並不含早餐,但餐廳出品絕對是誠意之作。

早餐麵包新鮮熱烘,蔬果來自自家農場。
鮮搾果汁、即磨咖啡,碰巧聖誕還附贈Panettone。

Ninos成立目的在於助當地人自助,聘用的全為本地人,包括廚師,故此餐廳供應的還不乏秘魯菜式。在另一個早出夜歸累翻的晚上,11時才打烊的餐廳又成為我們夜裡餓壞時的救星。

秘魯式燉牛肉配薯蓉和番茄,不太吃得出用料,但好吃就行。
清新的番茄九層塔意大利麵,溫熱的麵包外脆內軟。
餐廳座位不多,有小店的親切。
不怕冷的話在外面吃也很寫意。

Ninos二人套房每晚索價50美元,在秘魯尤其對背包客而言並非最划算的選擇,事實上Ninos也是我們在整趟旅程中花費最多的住宿,但想想資源最終落在未來楝樑身上,感覺就值得了!

Wednesday, January 16, 2013

印加古道尋丘探秘(最終回)

「我不希望你們在這裡看過感動過就算,回去時希望你會記得這裡的一點什麼。」記憶中這番話導遊在旅途中說過好幾次,真心覺得他不是個只視觀光客為財源的人,也看重文化交流。其中一次聽到這番話,就在旅程第二天重返馬丘比丘時。

這明信片取景位看到的就是馬丘比丘城區,拍再多照片也不膩。

馬丘比丘大致分農區和城區,第一天一直沿農區下山,這天重返,我們就往城區進發。城區再細分東西兩區。上圖左邊的西城區可說是整座聖城的中心,神廟都集中在此,包括在印加文化裡舉足輕重的太陽神廟。

神廟曾供奉王族遺骸,一度被誤為墓穴。

太陽作為印加人最重要的膜拜對象,太陽神廟裡有像日規的祭壇,可在祭祀時得知太陽方位。陽光和雨水掌管農業,神廟的設計亦很實用。每到夏至和冬至,陽光就剛好分別穿過神廟上的兩扇窗,落在位於西城區另一端的拴日石上。每過夏至,印加古人就為雨季來臨做耕作準備;每過冬至,就趁旱季埋首城裡的建築和修葺。

兩扇窗把神廟搖身一變成天象觀測站。
這拴日石在印加語中有抓著太陽的意思。

西城區是個神聖區域,從建築細節也看得出來,重要的印加建築都用上打磨精細的石塊,石間沒用上灰泥,也沒留有絲毫空間,在沒有機械的年代,工藝的確教人驚嘆。

這種梯型石叠石建築據說最能抗地震。

相對西城區是貴族祭司聚居地,東城區主要是民房和倉庫,建築沒西城區精緻,但佇立著另一聖地﹣兀鷹廟。印加人相信天地人三界,兀鷹、蛇和美洲獅分別是神聖象徵,不難理解被視作天界代表的兀鷹會廣受崇拜。

兀鷹廟建築模仿展翅鷹姿。
小孔是扶手,方便長者往兀鷹廟拜拜,很貼心的建築細節。
馬丘比丘的建設不少都跟天文星象有關,東城區也有觀日儀。

東西城區之間是倘大的中央廣場,中央廣場從古到今都是城市的活動中心,可惜的是廿幾年前為著西班牙皇室乘直升機來訪,秘魯政府竟破壞了廣場上的日規。

廣場很美,卻遮蓋不了拆日規留下的醜陋痕迹。

兩小時的導賞團眨眼結束,邊聽邊想像前人在這裡的生活,的確很夢幻。回想導遊的話,很感恩,因為除了感動,這趟旅程我們用腦筋帶走的也很豐盛。

小廣告:最後不得不推一下Llama Path旅行社的印加古道行山團,我們的導遊專業健談,由印加文化歴史、當地現今社會生活,到草泥馬在他們和我們文化裡的意義,兩天裡幾乎什麼都聊過,而且爬山時還會為我們打氣,隨性得不像導遊。從細節中也感覺到他是個熱心保護祖傳文化的人,譬如說在古道上會帶走別人留下的垃圾,會瞪著在古蹟亂跳的遊人。有怎樣的企業就有怎樣的員工,Llama Path標榜可持續發展旅遊業,保護環境保護員工,實在值得支持。

Thursday, January 10, 2013

印加古道尋丘探秘(下)

馬丘比丘據說是為印加王族貴族建造的城市,選址深山可謂別具策略意義,臨近馬丘比丘的一段印加古道崎嶇難走,實在亦能理解,畢竟路若修得好,就甭談防衛能力。於是,離開Winay Wayna後往太陽之門的路雖然爬升不多,但一點也不平坦,還好婉然山勢給我們機會不斷喊停來幾趟picture break。

雨季到訪的好處是看到澎湃的河流之餘,也看到彩虹。
撐!楷梯的盡頭就是太陽之門!

從古到今,我敢肯定太陽之門絕對是讓每個旅人感動的地方,因為旅途上第一眼看得見馬丘比丘的地方就在這裡,眼前一切會令你忘卻一路上的淚與汗,無論付出過什麼,這一刻都覺值得。

太陽之門遠眺馬丘比丘,感動!

待在這天空之城,看著雲霧飄渺,其實完全沒感覺時間溜走,表面在發呆,心卻悸動著。但畢竟下山需時,導遊終於敦促我們起行。

印加人奉大自然為神明,下山途經彩虹下的古祭壇。
印加人也信祖先保庇,這石下曾奉有遺骸。

一年之收成全在乎陽光和雨水,順理成章印加人非常崇拜大自然,太陽神固然是眾神之神,和雨水息息相關的彩虹,也被視為吉兆。觀乎我們這趟旅程中彩虹出現的頻率,今年一定是豐盛的一年。

雲海中馬丘比丘被群山包圍,真的是名乎其實的天空之城。
雙彩虹也看到了,一定是美好的一年。

下山一路上不斷看到的還有羊駝,這物種不但是我們的神獸,也是印加人重要的家畜,今天不少印加遺址都看得到羊駝在吃草,導遊形容牠們是政府下放最天然的剪草機。

在馬丘比丘我們還教曉當地導遊草泥馬的正確發音和意思。

走到山下的車站已近傍晚,大雨加疲勞,回看才發現拍照不多,這大概是旅行社所預料到的,翌日行程安排就要帶我們重回這印加城市走走看看,休息過後再出發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