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8, 2013

秘魯山區尋草泥馬故鄉

傳說草泥馬居住在馬勒戈壁,但畢竟這地不好找,要看草泥馬真身﹣羊駝,還是去秘魯山區走一趟比較好。南美是羊駝故鄉,秘魯南部阿雷基帕(Arequipa)省更號稱羊駝首府,離開阿雷基帕市往山裡走,就是他們的聚居地。

出發尋找草泥馬,沿途舉起相機亂拍就有好風景。

走出市區駛進Salinas and Aguada Blanca國家自然保護區,這片草泥馬的故鄉一樣荒茫美麗,不過車坐了兩個多小時,未見羊駝,先入眼簾的物種卻是其近親駱馬。雖然我們都愛神獸羊駝,但秘魯人顯然更愛駱馬,精準一點該說是幼細順滑的駱馬毛﹣那層從古印加到今都被奉為上品的毛料。

駱馬半世紀前一度瀕臨絕種,至今仍是受保護動物。

草泥馬作為十大神獸之首,住處和其地位一樣高高在上,爬升至海拔3800米左右,終於看到神獸身影!跟駱馬不一樣,這裡的羊駝並非野生。阿姨每天在這旅巴經過的路旁放牧,讓羊駝吃吃臥草之餘也跟旅客拍拍照賺取小費。

成群草泥馬在吃臥草,何其壯觀。
草泥馬是否如傳說般活潑聰明有商榷餘地,但長相的確有點調皮。

尋找草泥馬固然是旅程重點,但這本地兩天團的目的地實為科爾卡峽谷(Colca Canyon),膜拜過後得再上路。我得承認,受美帝思想荼毒,看到峽谷二字,不免想到大峽谷,但親歴其境的結論是,科爾卡峽谷的宏偉比大峽谷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往科爾卡峽谷沿途一片綠油油梯田,跟大峽谷一片荒漠截然不同。
爾卡峽谷比大峽谷深逾兩倍,從海拔3800米往下看也深不見底。
上有群山包圍,下有陡峭深谷,科爾卡峽谷氣勢實非圖片能展現。
這裡還住著秘魯真正的神獸兀鷹,可惜不是季節,沒看到幾隻。

就算再土也得說,出遊必須小心安全,遊科爾卡峽谷不得不注意的正是高海拔!從阿雷基帕往科爾卡峽谷的路上就會途經海拔4800米的高山,一般旅行團夜宿的奇瓦伊(Chivay)鎮也高居3600米,同行的良就在這裡遭高山症纏上,最初狂吐頭痛發冷,繼而血壓暴升血氧驟降,不得不乘夜連續兩次急召醫生,還好打過針吃過藥睡過一覺,醒來就像重生一樣,隔天醫生還貼心地打電話著導遊提醒我們別樂極忘了把藥吃完。

在外最感恩的莫過於遇著好人好事,這旅程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讓我們感覺世上好人總比壞人多。所以說,要換個角度看世界,就去一趟旅行吧!

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3

秘魯學廚去.自製山地菜

旅客在秘魯南部選擇停留阿雷基帕(Arequipa),大概都看上其海拔2300米的地理優勢,在這未算太高的高地稍作適應過後,就更上一層樓啟程往科爾卡峽谷(Colca Canyon),甚或旅遊重鎮庫斯科(Cusco)或普諾(Puno)。至於旅遊書裡提到這城必遊的聖加大利納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ta Catalina)和冰公主博物館(Museo Santuarios Andinos),基本上大半天就能KO。

同場加映有如城中之城,且大得會讓人迷路的聖加大利納修道院。

行程裡沒排上滿滿的旅遊點,反而造就另類旅遊體驗,愛煮又愛吃的旅遊網站同好就推介了Peruvian Cooking Experience的烹飪課程。

回正題,上課地點在Casa de Avila酒店的後花園,住客收費打折。

阿雷基帕菜系在秘魯地方菜當中算得上豐富多元,畢竟這海拔半高不低的策略位置,除了聚集旅客,也易於收集食材,山地農產和肉食固然就地可取,距離海岸僅三小時車程,要作海鮮料理亦不難,這裡可供同學選修的菜譜就有秘魯傳統餐、海鮮餐和安第斯山地餐三款,這天要學的正是後者。

食材放滿桌,老師是位講解超有耐心的溫柔女子。

先來的是頭盤Soltero Andino沙拉,把洋蔥、番茄、芝士、橄欖切小顆,混入地道巨型粟米粒和蠶豆,再按個人口味下點鹽、胡椒、香草、橄欖油和醋調味就完成,做法不難,而且清新開胃。

平常不注重食物賣相,做這頭盤最困難的結果是那伴碟雕花。

再來的主菜是超地道的Rocoto Relleno釀紅辣椒和Pastel de Papa薯派。說超地道,全因Rocoto大紅椒是阿雷基帕特產,特徵是非常非常辣,老師說為遷就旅客,已把我們的紅椒預先泡過水。這道菜由同組的兩位荷蘭同學負責,只偷瞄到他們炒洋蔥、番茄和牛肉做餡料,還偷聽到好像下了些孜然,總之,回家得參看老師電郵給我們的食譜補課。

自認嗜辣也覺這道釀紅椒超辣,但也很惹味!

沒八卦別人做菜全因怕搞砸薯派,說到底大家分享製成品,吃壞同學肚子就孬。薯派是道心機菜,煮好的薯仔切片後,再分層把薯仔和芝士舖好,最後還得淋上打發好的奶蛋漿才開始烤焗。

薯仔夠稔,芝士夠香,但超飽肚。
學廚手腳慢,天黑還未弄完。

三小時轉眼過,縱然白天煮到天黑,但吃一口自己親手做的秘魯菜,感覺大滿足!跟在地的老師和來自地球另一端的同學邊吃邊聊,這趟跨文化體驗可以說超完美。所以,誰敢說阿雷基帕沒好玩的,聽說這裡還有著名的拉丁騷莎舞(Salsa)和西班牙語學校,等著你來挑戰。

Friday, February 22, 2013

阿雷基帕:火山下的孩子(下)

常言教育是助孩子脫貧之道,秘魯政府名義上提供小學免費教育,但學校濫收雜費,結果教育變成非基層負擔得起的奢侈品,家中較年長的子也好女也好往往被父母送進軍營,一方面不愁溫飽,一方面可學習木工或開車,退役後得有一技旁身。

阿雷基帕市內計程車充斥,怎會無因。

能入伍難說是幸還是不幸,但沒入伍的基層小孩更難尋出路,許多只隨父親工作,礦工就是當地常見跨代承傳的工種。當地礦業源自火山岩Sillar白礦石,殖民時期以來一直是市內主要建築材料,白磚屋處處還令阿雷基帕被冠上「白色城市」這具意景的別稱,但到訪過Sillar產地你就會發現這稱號其實一點也不浪漫。

逾百工人分散在這深山礦場為生計默默耕耘。

要麼烈日當空,要麼下大雨沒法開工而手停口停,從事白磚開採的工人生活很艱難。這裡的工人全屬自僱,小本經營,沒機器全靠雙手用小工具把大石塊一刻一鑿成磚,產量少收入微,還得向政府繳「入場費」換取採礦許可,血汗與回報可說成極端反比。

白磚視乎質素可賣得1至2秘魯新索爾,不過約0.3至0.7美元。
礦工與家人就住礦場附近,在城市也在社會邊緣。

付出的代價除了勞力金錢,還有健康,當地礦工患矽肺病的比率很高,關注礦工的機構曾為他們送上口罩,但後來發現東西全被變賣,為口奔馳寧減壽,礦工的故事說到底其實很辛酸。

貧窮衍生的社會問題困擾孩子、父母、以至祖父母輩,老年自殺率飆升近年在秘魯亦備受關注,許多案例表面看似因病厭世,但背後腐敗的社福和醫療體系卻難辭其咎。秘魯低收入階層名義上可申請醫療費用減免,但實際上要獲批得先賄賂負責審核的社工,迫得一些身患頑疾的老年人深怕加重家庭經濟負擔而走上絕路。

據說老婦在墳場服毒喪命的情況已發生過許多遍。

問題天天都多,政府靠不住,唯有自救。下集寫到尾聲,不得不為安排這趟Reality Tour的A.I.Travel打個小廣告。一直覺得A.I.Travel像一家秘密社區組織多於旅行社。唸社會學出身的老闆親自帶我們到日托中心、社區廚房、礦場和墳場,講解秘魯政治經濟歴史如何造成現今的社會問題,還有基層如何在逆境求生。參加者付的費用更全數用作購買物資,回饋受訪孩子和礦工。


旅遊不一定求脫離現實,求真或許殘酷,這趟絕對不是讓你大呼好玩的遊覽團,但在人在己絕對值得參與。

Thursday, February 21, 2013

阿雷基帕:火山下的孩子(上)

秘魯南部的阿雷基帕(Arequipa)周邊有三座火山,當地導遊說,沒有它們大概就沒有今天的阿雷基帕,這話簡單卻很有力。火山帶來水源,肥沃土地,還有旅遊業,把阿雷基帕塑造成繼首都利馬後的第二大城市,所以說火山是這城的生命之源,又或者說這城是火山的孩子實不為過。

市中心武器廣場熱鬧非常,火山下的小孩最愛買飼料逗鴿子。

但同一火山下,孩子命運各異。阿雷基帕跟許多秘魯大城市一樣存在著千絲萬縷的社會問題。走出繁華市中心,走到這城市的邊緣,基層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象。

說到秘魯孩子,不得不形容秘魯是個年輕國家,全國人口三成是兒童和青年,不過當中六成生活在貧窮家庭中。在秘魯,父母在外頭打工,兒童缺乏照顧以至流連行頭情況很常見,但社會不公,成年人辛勞工作不一定能滿足基本生計,結果兒童營養不良,甚至成遷怒對象遭家暴屢見不鮮。

從來預防勝於治療,在當地稱作Wawa Wasi的日托中心於是應運而生。Wawa Wasi大多在社區組織資助下營運,家長付出相宜的價錢即可為孩子換取營養午餐和保母服務。

城市邊緣的小孩其實一樣可愛。
保母照顧孩子,也傳授基本衛生常識,教小孩刷牙洗手。

秘魯本土組織很鼓勵社區互助,小孩的伙食由小社區裡的大廚房統籌,區內一些婦女輪流上場當廚師,每天準備的百多份午餐供應對象不止於小孩,低入收家庭的孕婦和傷殘人士也可優先以低價買餐,有剩的話也供給區內其他基層居民,至於當天執掌社區廚房的婦女還能為自己和孩子換取免費膳食。

午餐有湯有菜有肉有飯,營養均衡。
社區廚房在秘魯其實很普遍,這家服務對象以小孩為主。

社區組織助人自助的精神在Wawa Wasi和社區廚房充分展現,但要治標又要治本,從根本助孩子的家庭脫貧,其實並不容易。

下集再說。